隆里影像节,如何在地?
隆里古城 吴毅强|摄
隆里影像节,
如何在地?
文 | 吴毅强
一回来,贵州的隆里古城动静很大,他们搞了一个摄影节,还是在地的。隆里、在地、摄影,这些词语一组合,竟莫名有一些好感,有了期待。
回想起来,早在今年一月份,就听大门说起隆里要做一个摄影节,展览和活动都已经安排妥当了,箭在弦上。没成想,被疫情一闹,恍若隔世,再一次开启已经是大半年之后。不过,推迟一下也并非全是坏事,一来准备更为周全,二来与其热闹一下然后偃旗息鼓,倒不如像现在这样,在疫情肆虐之后,清风徐来,成为提振摄影人士气的一股清流。
中国的摄影节大都在下半年开始,今年大理摄影节轮空,隆里摄影节的开幕,意味着下半年热热闹闹的摄影节活动拉开序幕。如果没有疫情叨扰,那么接下来,平遥、上海、北京、连州、厦门将接棒演出。选择在9月开幕,隆里算是一马当先,拔得头筹。
▼隆里古城青阳门 吴毅强|摄
之前见过太多大大小小的古城古镇古村,但这次来隆里古城,依然印象不错。群山环抱,稻谷飘香,小溪流淌,可以治愈很多人的乡愁。首先让人思接千载的,是李白那首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》:
杨花落尽子规啼,
闻道龙标过五溪。
我寄愁心与明月,
随君直到夜郎西。
这里的龙标就是指的隆里,现在古城里的地标建筑就是龙标书院。隆里摄影节的总指挥部、主展场、直播现场和学术论坛都设立于此。
▼龙标书院展场 吴毅强|摄
相较于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平遥古城、大理古城,隆里古城的历史不算长,六百多年前,明朝朱元璋第六子朱桢为镇压当地起义,调集江南九省官军,屯垦戍边守护于此,才有了这个军事性屯堡,他们的后人一直在这里生活至今。有意思的是,隆里所在的黔东南州属于苗族侗族自治州,而隆里古城里的居民则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汉人,他们甚至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和外族通婚,成为了这里地地道道的“少数民族”,余秋雨称隆里为“汉文化孤岛”大概就是此意。
▼金戈铁马六百年 段煜婷|摄
隆里古城比较少被无节制的商业开发,很多方面还保存着比较完整而原滋原味的风貌,古城东西南北大小适中,不像平遥那样,一时半会儿走不完。隆里大概走完差不多2-3小时就够了,正好是半天的时间,逛起来特别舒适。再顺便看看展,大半天基本上可以都看下来。剩下的时间可以慢慢打发,在龙溪人家喝喝茶,龙溪河边踏踏水,或是上真武山登高眺远。不需要像在平遥那样有焦虑感,心里老想着还有那么多展览没看,特别着急。
▼隆里古城街景 吴毅强|摄
今天在隆里这么个地方做一个在地影像节,挺有意思的。这应该是国内第一个被冠以“在地”二字的摄影节。“在地性”有本土性、当地性的意思在内,相对于全球化和普遍性,在地性带着一层特殊化、多样化的涵义。如果说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,中国本土性意味着在地性,那么在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,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就意味着在地性,而隆里,无疑是本土中的本土、在地中的在地了。如此丰富的文化肌理和历史流变,如果艺术和影像能够准确地切入,是非常让人期待的。除了花脸龙和稻花鱼,艺术家们其实还能做的更多。
▼隆里街景 吴登采|摄
摄影节的学术论坛围绕此话题展开。连州摄影节艺术总监段煜婷和潘伟老师带来了连州本土摄影的分享。老摄影家们当年在完成自己工作任务之余,留下了一些非常去政治化、生活化的影像,这些照片反而成为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。大门提到李振盛在文革时期拍摄的很多自拍照,这是摄影的觉醒,当然也是摄影师个体意识的觉醒。
▼国际影像高峰论坛现场
海杰用大量直观案例阐述了全球化和在地性艺术之间的张力关系,尤其他提到一个“小芳情结”比喻绝妙。大意是提醒我们在做在地艺术或者乡村建设的时候,不要像一个外地人到了一个村里,看到村里有个姑娘小芳,于是春心萌动,一番云雨之后,拍拍屁股走人了,留下满脸愁容的小芳在村口悲伤。真正在地化的影像生产应该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,政府和本土艺术家、摄影师都能发挥有效作用的当代影像。
▼国际影像高峰论坛现场 |直播截图
在地性并非一厢情愿地接受全球化的施舍和照顾,而应该发挥主体意识,输出自己的价值和观念。在这方面,作为艺术家的刘庆元老师显得很有代表性。刘老师擅长木刻,木刻在今天不算一个时髦的媒介。不过,在刘老师手下,木刻成为一个极具当代性的表达媒介,他参与了很多在地性艺术项目,在如何激活本土和传统资源这一点上,刘老师值得我们深挖。
摄影本就是一个非常前卫的媒介,我们不能停留在简单地发现美和捕捉美上,甚至都不能只是一般地记录和文献整理,而是应该多研究摄影如何与当代视觉观看经验融为一体,如何转化为一种创造性的影像生产。
▼隆里花脸龙非遗传承人陶柄均 吴登采摄
我留意到这次摄影节的主办方不是贵州隆里当地政府,而是一家北京的文化传媒公司(朗域文化)。这意味着,在当下乡村建设的大潮中,隆里摄影节可能是国内第一家非政府主导的扎根乡村的在地摄影节。如果隆里这种以公司主导、政府支持的运作模式能获得持续,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信号,释放给更多的地方政府。
可能也是因为公司运营的缘故,他们有两件事做的很漂亮。一是请了连州摄影节艺术总监段煜婷和大门来做总策展人,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展览的学术水准。虽然我们见到很多连州摄影节上的熟悉的作品,不过,这一次作品的展陈却是很见心思,策展人尽可能让作品获得一个理想的展览环境。在龙标书院展场,陈卓、林舒、吴登采、魏壁、计洲的作品和庭院式老房子相得益彰;在室外,钱海峰的《绿皮火车》和古街上的烟火气融为一体;如果再走到正阳门外,慕容拖鞋、李朝晖和陈荣辉有关大地和人物关系的作品一字排开,和稻田、远山进行着无声的对话。
▼陈卓作品展览现场 吴毅强|摄
▼龙标书院 林舒作品展览现场 吴毅强|摄
▼吴登采作品展览现场 吴毅强|摄
▼魏壁作品展览现场 吴毅强|摄
▼计洲作品展览现场 吴毅强|摄
▼龙标书院展览现场 吴毅强|摄
▼龙标书院 钱海峰作品展览现场 吴毅强|摄
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直播。可能因为主办方有电视媒体方面的经验,这次摄影节的整个直播效果非常好,无论是画面切换,镜头衔接,网络速度和画面质量都不错,这个挺有意义的,国内摄影节目前还很少能做到这样的。即便是前卫艺术也需要大众普及,直播让绝大多数不能到现场的观众能通过网络一饱口福。尤为重要的是,因为疫情原因,好几个国际嘉宾不能到现场,但高质量的直播实现了无缝连线,非常值得称道!主办方还邀请了隋晓龙这样的在网上拥有大量粉丝的摄影师,做相机的现场演示和拍摄直播,集聚了大量人气。另外索尼、适马、理光等器材商和影像大使的加入,让摄影节显得更加丰富多彩。
▼粮仓展区
从隆里离开的时候,我驾车在黔东南的群山中穿梭,山间雨雾弥漫、妖娆神秘。一座座山头如神灵一般,出现又消失……
隆里影像节明年还有没有,我不知道,不过听主办方说,他们将在这里继续深耕“在地影像”这一项目,邀请更多的艺术家和摄影师来这里进行创作和展出。这样的话,让我们期待下一次隆里再见吧。